朱旺水街
朱旺村位于安徽省旌德县蔡家桥镇,村落面积为12平方公里,整个村落以徽派建筑为主。朱旺村古建筑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是旌德县旅游景点之一。
朱旺村始建于1300多年前,是旌德县五大文明古村之一,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、悠久的人文历史以及独特的建筑景观,相传是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后裔的居住地。现有保存下来的明清古建筑47栋,住宅建筑布局合理而独特,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,还有保存较完好的私塾——“凫山书院”,“茶字号”老当铺等。
清朝中期以后,旌德朱旺村朱氏出现了许多富甲一方的商人,他们尊崇善道,常“由众捐银,生息置产,聚一族之生童而课之”,为地方教育事业、民生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。1949年旌德解放以后,人民政府在县立中正小学、“凫山书院”等小学堂的基础上,成立了旌阳镇一小,作为该县初等教育的发端。
九井十三桥
位于朱旺村当中的朱溪河是当年朱氏祖先人工开挖而成,呈现出独特的北水南流水系,河边有当年用来饮用的水井九口,河上有用巨大的青石搭成的石桥十三座,被称为“九井十三桥”。
“穷不丢书,富不丢猪。”旌德朱氏族人对读书毫不松懈,历代文人辈出。元至元(1335年—1340年)进士朱立言、朱立礼,明崇祯癸未(1643年)钦赐武进士朱升,清嘉庆甲戌(1814年)进士、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朱德芬,皆为旌德朱氏。现代经济学家朱剑农,著作近20种,学术论文100余篇,著作等身;分析仪器行业泰斗朱良漪,为中国核技术和石油化工、治金、电力等工业的科研分析设备作出了重大贡献。他们都是旌德朱旺村的优秀儿女。
朱溪河上游的“闲云潭”是明代朱旺村“兄弟翰林”朱则淡、朱则波之一的朱则淡伴月读书处,其亲笔手书的摩崖石刻“闲云潭影”四字清晰可辨,潭畔古戏台遗址依稀可见。“龙潭瀑布”,一布三迭;“观音庙”“龙王庙”寄托着古人对子嗣繁荣、风调雨顺的祈盼。
朱氏宗谱
旌德朱氏与朱熹同根同祖,旌德朱氏家风家训受朱子理学影响极大。朱氏家训,最出名的是朱熹的《朱子家训》和朱柏庐的《治家格言》。这两篇在中国流传极广的家训格言,是在不同时代由不同的朱家先贤所撰写的不同传世经典。两篇名作,不仅充分体现了朱文公的理学思想,而且对朱氏所有支系后代的治家理论有着奠基性的作用,这种奠基性的作用甚至影响到了中国大多数宗族的家规家训和家风,为中华民族优秀的家族传承,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旌德朱氏的家风家训继承了朱子理学的衣钵。家训从衣服冠履到语言步趋,从洒扫涓洁到读书写文,“及有杂细事宜”,全面细致,要求严格。尤其有特色的是,旌德朱氏家训一反家训行文篇幅冗长的惯例,把家训浓缩为精要的《家箴十则》,要义明了,言简意赅,易记易懂,便于遵行。
旌德朱氏族人依据祖传家训教育子孙知事做人,不仅传承了优秀的朱子理学精髓,同时也形成了旌德朱氏自己的家风特色。至今,旌德朱旺村仍然流传着“穷不丢书,富不丢猪”的民谚,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理家治族的根本理念。一句口语,道出了朱氏家族人丁兴旺、事业发达的秘密。无论再穷再苦,都不能放弃读书;无论如何富有,都不能丢弃勤俭持家的家风。